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0-12-17 by Wang Ted
你可能會看過CPC、CPM、Traffic、ROI這些名詞,
雖然種類繁多,但是每個名詞的數據背後都有存在的道理,
大多都能反映出特定的行銷指標或是用戶行為。
為了維持資訊最新,這篇文章會不定期更新更多最新的廣告、行銷名詞上來。
名詞我想盡可能說的深入淺出,所以文字量會比其他文章來的偏多。
建議尋找你想學的區塊,點擊下方的目錄快速前往喔!
網路行銷基本名詞
曝光 Impression
網路行銷中最常見的名詞之一。在網路中,每成功在使用者面前展示一次就計為一次曝光。
許多提案、廣告平台中都會出現這個詞。有曝光,代表有人看到,有人看到才可能有後續的行為。
觸及 Reach
你的廣告/內容接觸到了多少人。
點擊 Click
當使用者點擊了任何廣告、連結、按鈕等物件,就算是一次的點擊。
點擊是讓使用者進入你的網站產品的第一步。
流量 Traffic
當有人進入你的網站,即是一次的流量。
但有流量未必會有下面會講述的工作階段。
大多數網站、線上服務都會追求高流量,但時至今日各渠道的流量紅利逐漸式微、廣告費暴漲。
更多懂得CRM、精準的漏斗行銷(篩選流量,提供對應客層合適的內容與方案)的行銷者會轉而追求精準、高轉換的流量,也逐漸開啟了大名單(Lead)時代(對不起最近航海王看太多)。
- 自然流量 Organic Traffic
透過搜尋引擎搜尋結果排名(例如Google)、平台機制推薦(例如Youtube推薦影片)或是本身知名度獲得的流量。
- 付費流量 Paid Traffic
購買廣告或是曝光機會得到的流量。
互動 Engagement
對貼文/內容/網站做出回應的行為,就屬於互動。
以臉書來說,常見的有按讚、留言、分享、點擊連結、閱讀更多、儲存貼文、播放影片等。
目標受眾 TA (Target Audience)
廣告/內容希望能影響到的那群人,一群有著類似興趣、條件、行為的人。以方便瞭解習性、制定合適的價格、促銷方式等。
舉例某日系平價化妝品,鎖定了台北/25-35歲/上班族。這就是俗稱的小資女TA。
行動呼籲 CTA (Call To Action)
你常看到廣告上的按鈕或是文章中會有類似的語氣、語句:
來去逛逛、點我購買、免費試用、立即註冊、瞭解更多、加入購物車、聯絡我們等,
以上都是屬於CTA的範疇,用途就是明確告訴消費者如果你有興趣請點這裡。

再行銷 Remarketing/Retargeting
對曾經對你的內容/網站/Email做出行動的人,
針對他們再做進一步的行銷。
你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經驗?
曾到過某個產品的網站或是點了某個產品的廣告,
接著你連續好多天在你的臉書、IG、新聞網站上,
到處都看到那個產品、品牌的廣告呢?
那就是再行銷(笑)。
搜尋引擎優化 SEO (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)
針對搜尋引擎判斷搜尋結果的依據,去優化內容/網站結構/網站速度,以取得更好的搜尋排名獲得自然流量。
網站必懂名詞區
網頁瀏覽 PV (Page View)
當網頁每被瀏覽一次即是一個PV,如果網站由多個頁面組成,用戶一次的造訪,可能就有多個PV。
不重複使用者(新使用者) UU (Unique User)
指之前沒來過網站的新用戶,大多的網站都會追求每個月能吸引的UU。
工作階段 Session
個人對工作階段的意思解釋為「一次有效的網站到訪」,這個名詞主要出現在Google Analytics。
在使用者進入網站的任一個頁面開始就開始算是工作階段了。
在GA中你還能看到,工作階段平均瀏覽頁數,跟平均工作階段時長,在大多數的情況,也是越多、越長能表示你的網站內容讓用戶願意停留更久、更具興趣。
但因為我前面說,是有效的網站到訪,所以一進入網站便跳離、關閉網頁並且沒有進行任何瀏覽與點擊,是不計算為一次工作階段的。
以下有幾個會重複計算同個人的工作階段的情況。
- 換日時。
假設用戶A在23:56在瀏覽網站,瀏覽到隔日的24:04,會計算為兩次工作階段。 - 透過不同的來源/媒介前來網站。
假設用戶B先透過Google搜尋來,接著又點了Google在其他部落格上刊登的GDN廣告,過了兩分鐘滑FB又點了該網站的廣告,接著查看該網站寄來的EDM點了連結,總共同時計入四個各自獨立的工作階段。
延伸閱讀:
到達頁/著陸頁 Landing Page
即使用者到達你網站的第一個網頁。
可能你有點過臉書上的廣告,就來到了一個一頁式的銷售/產品網頁,
因此在電商中常常稱其為銷售頁。
無論是一般網站或是廣告業主都會十分看中Landing Page,
主因就是到達的第一個頁面往往就能決定使用者90%以上後續的行為。
跳出率 Bounce Rate
意即不做任何有效瀏覽便離開(跳離)網站佔網站的總訪客的百分比,在多數的情況都會希望這個數值越低越好,代表使用者體驗沒問題,內容感興趣等。
不同類型的網站通常都會有不同的跳出率,國外行銷網站 Hubspot 的2019的調查報告如下:
- 內容型網站 40~60%
- 名單蒐集、陌生開發型網站(B2B類型) 30-50%
- 部落格 70-98%
- 電商、零售網站 20-40%
- 服務型網站 10-30%
- 活動頁、促銷頁 70-90%
以前筆者做過電商零售與B2B類型網站的工作,兩者跳離率就有差到30%了。
離開率 Exit Rate
離開率指的是使用者從特定頁面結束工作階段的百分比。離開率跟跳離率不同,在特定頁面離開率過高時就可能代表這個頁面有問題,可能是有BUG、體驗不佳、載入過久等問題。
轉換率 CVR (Conversion Rate)
指平均多少人來到你的頁面,會促成一次轉換的比率。
轉換(Conversion),便是指流量變現。指當曝光、流量轉換成有價值的行為,成為網站、廣告主真正追求的目標。
光是轉換率變化1%,就可以直接影響大多網站的月營收很多了,因此轉換率會是行銷人最注重的指標之一。
常見的轉換目標如下:
- 加入購物車(Add To Cart)
- 購買(Purchase)
- 填寫聯絡資料(Lead)
- 完成註冊(Complete Registration)
- 完成安裝 (Installation)
你正在尋找具實戰經驗的 數位廣告代操服務 GA等代碼安裝服務 SEO文章撰寫服務嗎?
廣告名詞介紹
首先筆者幫大家做了一張廣告層級的架構圖。

廣告活動 Campaign
如果你第一次打開廣告後台,或是閱讀一些國內外的行銷文章很可能會有看過這個詞。
一個Campaign就是一個獨立的廣告執行的最高層級,通常包含預算設定、廣告投放時間、廣告目標。
底下通常還會有:
- Budget 預算
- Ad Groups/Ad Sets 廣告組合/群組
- Target Audience Setting 目標設定
- Location/Geo Setting 地區設定
- Bidding Setting 競價方式
- Creative/Ads 廣告創意/廣告
- Links 到達網址
廣告創意/廣告 Creative/Ads (Advertisement)
在國外,通常都是寫Creative取代Ad來表達廣告素材這件事,避免講Ad,因為過於通泛容易搞混。
常見的廣告創意有包含幾種類型:
- 圖片
- 影片
- 文案
- 連結
橫幅圖片廣告 Banner
最常見的圖片廣告類型,目前本站上(電腦右欄/手機滑到最下面)就有 Hahow 好學校 的Banner喔。
展示型廣告 Display-Ads
常見的廣告類型。多媒體、靜態圖像、動態圖像類型的廣告。
單次點擊花費/計費 CPC (Cost Per Click)/PPC (Pay Per Click)
最常見的收費方式之一,指用戶每點擊一次你的廣告你所付出的成本。
有像是Google透過關鍵字競價得出的CPC,有的像是筆者本身的工作跟很多國外發布商,就會去用比較高的預算談CPC的一口價,但Google、FB都是競價的,沒有一口價這種收費方式。
越低也代表花越少的錢就能帶來越多的流量。
CPC公式 (廣告花費/點擊數)=CPC
千次曝光花費/計費 CPM (Cost Per Mille)
最常見的收費方式之一,指每當你的廣告曝光/展示到用戶前面一千次,你所要付出的成本。
多是Facebook跟聯播網(Display Network)形式的廣告收費方式。
指服務商幫你曝光一千次要收取的費用。越低就代表展示成本越少,大多時候也會影響CPC。
CPM公式 ((曝光數/1000)/廣告花費)=CPM
點擊率 CTR (Click Through Rate)
曝光與點擊的比率,所有行銷人都在追求的數值之一,越高代表能用越少的廣告成本帶來越多的流量。
也代表廣告創意越吸引人點閱。
CTR公式 (曝光數/點擊數)x%=CTR
單次行動花費/計費 CPA (Cost Per Action)
指用戶每在你的網站/軟體完成一次你指定的行動,你所付出的成本。
一般行動都是設定為跟轉換目標相同加入購物車、購物、填好表單、完成註冊、完成下載等行為,
少數的發布商可能會跟在長期配合之後,提出固定化的CPA收費,有完成行動才收費,算是業主一般會最喜歡的收費方式。
類似的花費/計費方式:
- CPV (Cost Per View) 單次觀看花費 /計費 (多用在Youtube廣告、影片廣告)
- CPL (Cost Per Lead) 單筆名單花費/計費
- CPI (Cost Per Installation) 單次安裝花費/計費
- CPS (Cost Per Sale) 單筆銷售花費/計費
CPA及上述目標公式 (完成目標行動次數/廣告花費)=CPA
廣告投資報酬率 ROAS (Return on Ad Spending)
每投入多少廣告費平均可以帶來的收益。
這大多是在Facebook廣告上看到,最核心、最重要的行銷指標,每變化0.5就能讓廣告人上天或下地。
同樣不同產業的數字會差很多。
ROAS 公式 (總收益/廣告花費)=ROAS
投資報酬率 ROI (Return on Investment)
每投入多少錢平均可以帶來的收益。
與ROAS差不多,但ROI可以泛指包含在廣告以外的所有行銷預算的投入,帶回的收益。
畢竟大型公司會進行的行銷預算投入,可能還包括社群媒體操作成本、公關成本、素材成本、專案成本等。
ROI 公式 ((總營收-毛利)/總成本)=ROI
網路行銷種類
- 電子郵件行銷 E-Mail Marketing
- 搜尋引擎行銷 SEM (Search Engine Marketing)
- 社群媒體行銷 Social Media Marketing
- KOL行銷 Key Opinion Leader Marketing
- 內容行銷 Content Marketing
- 口碑行銷 WOMM (Word of Mouth Marketing)
- 聯盟行銷 Affiliate Marketing
- 集客行銷 Inbound Marketing
謝謝閱讀到這邊的您,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到你。 如果有需要我補充的,歡迎在下方留言或是聯絡我喔。 如果喜歡的話可以在下方拍手5下, 你的讚能幫助我買杯咖啡,鼓勵我繼續分享好內容。
你正在尋找具實戰經驗的 數位廣告代操服務 GA等代碼安裝服務 SEO文章撰寫服務嗎?
Pingback: 【網路行銷】5個行銷工具1套心法,進入數位行銷工作必備 | Ted's Note|Ted 行銷筆記|網路行銷、線上學習
一次看懂我之前都看不懂的名詞耶!之前都不知道這些名詞代表的意義 感謝分享!
謝謝,之後還會分享更多
看到這麼多名詞 我才知道原來還有這麼多要去學習的東西!!!!
基本功要先打好 不然聽專業人士在討論甚麼東西 都不知道~~
嗯嗯,基本功真的花點時間上手,一旦懂了點竅門,就不難記住了
我都不知道這些詞彙,版大把這些整理起來,真的一看就懂,感謝分享
不客氣唷,謝謝你的回覆,之後會繼續整理新的行銷資訊
原本以為自己已經搞懂了如何在網路行銷,看過版大的文章才發現還有很多需要學習,已收藏,感謝分享。
感謝收藏!下一篇會寫GA喔,敬請期待XD
有這樣的說明我一次搞懂以前看不懂得詞語了,謝站長整理分享
很高興能幫你解惑
原來網路行銷還有很多名詞要去認識,只是以前只知道跳出率,原來還有離開率可以檢視頁面是否有問題,又上了一課,謝謝版大分享!
謝謝你的耐心閱讀,很高興能讓你學到新東西!
這篇文章會不定期更新更多重要的名詞上來。
整理的非常詳細 大推 這些名詞之前搞得我頭好痛 版主竟然一次把它彙整起來 真的對我們新手來說太棒了 謝謝
謝謝🙏感謝你的支持
夭壽這篇太強了吧!根本比課本教學內容還厲害
謝謝你的肯定!
真的非常的強大啊!介紹網路行銷非常詳細,很多專有名詞以前都不大懂,經由作者介紹腦洞大開啊!感謝分享
謝謝你的肯定!
Pingback: GA入門| 5種主要流量來源與6種報表 | Ted's Note|Ted 行銷筆記